【送終】老人病危,子女應(yīng)火速返家守候。老人臨終,晚輩要下跪至哀,要扯下蚊帳,扶老人落氣。老人落氣時,要燒“落氣錢”三斤六兩,要放炮,送亡靈升天。
【沐尸入殮】老人死后,親屬為之洗澡,俗為沐尸。沐尸時只在額上、胸前、背部、手心、腳心擦幾下。沐尸后還剃(梳)頭,穿衣服,再將尸體移放堂屋“柳床”上,再行入殮。入殮時,先在棺內(nèi)墊石灰,上蓋白布,再撒上雄黃,然后,抬尸入棺。在空隙處填滿陪葬物,即可蓋棺,但棺只掩一截,直到出殯前方可蓋實封棺。在死者入殮前,親友要向死者送“壽被”,并按死者親疏關(guān)系分次蓋于棺內(nèi)。
【停柩】停棺,一般為三天,鄉(xiāng)村也有擇吉日出殯,在家停棺達半月之久者。停棺期間,孝子朝夕守候在堂,不食葷,不洗澡,睡覺只能在靈堂一側(cè)地上開鋪,俗稱“守靈”。
【超度亡靈】停棺期間,多請道士做開路法事,“打繞棺”,意在為死者開通道路便于升天。此時,要插幡于門外,孝子披麻戴孝,腳穿草鞋進行服孝。同時,念經(jīng)懺悔,涌念閻王經(jīng),哀求十殿閻君赦卻十大罪孽,即壞罪、舌罪、身罪、口罪、色罪、根罪、漏罪,垢罪、結(jié)罪、纏罪。婦女死亡,還要“拜懺”,念水徑,哀諸佛消除殺害、盜竊、奇語諸罪;念血盆經(jīng),解除血盆之苦。同時,還要請藝術(shù)打圍鼓,唱孝歌。完成整個法事和育經(jīng)后,方可出喪殯葬。
【出殯】先由道士作發(fā)引法事。發(fā)引之后,道士撩袍挽袖,手抓一把茶葉向棺木撒去,并用繪有神符的驚堂木一拍,喝命亡魂上路。此時,抬喪的人齊大吼一聲將靈柩抬出,向墳地緩緩走,去親友們打著花圈、祭帳送行,一路炮聲、嗩吶聲不斷。
【入葬】人死后,即請地理先生看風水先擇墳地,然后“打井”。靈樞抬至墳地后,先由孝子拜墓穴。在坑內(nèi)撒米或石灰,放鞭炮、燒紙錢,俗稱“墊井”或“煅井”。然后將棺木下井,撥正方向,孝子掩土三鋤,眾人奮力堆墳。三天后子女們給新墳培土、祭祀,俗稱“復(fù)三”。祭畢,孝子打雨傘,用絲帕將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背在背上,并揀墳前的土一坨,回家置于靈屋前,認為這樣能讓死者成為“家仙”。
【喪堂歌】亦稱鼓歌,全境流行,遇喪。必“鼓歌”,徹夜不休,歌班多以當?shù)刂欣夏耆松聘枵呓M成。喪家求請,黃昏來,迎以鞭炮日“請歌”;黎明離去,鞭炮送之日“送歌”,如是兩夜。通常唱“百吶經(jīng)”等調(diào),唱腔伴以鑼鼓,獨唱眾和,有拍有節(jié),起伏有致,唱詞多以死者生平、品行為題,自編自唱,深沉悲壯,聲調(diào)悠悠,如泣如訴。